小时候,对每一个有吃的节日都是记忆犹新的。过年的饺子,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都是特别渴望的。因为到了这些节日就有好吃的了。过了元宵节,要等四个月才能等到又一个可以吃的节日,因此对于端午节也是非常盼望的。更主要的是,一般端午节也都是没什么还吃饷的月份里,就等着这一口儿来解馋呢。
那时候的物质匮乏是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因此有一些好吃的时候,也总是会被深深地烙印在脑海中的。记得母亲在泡枣的时候,我们就时不时地去偷偷捏两粒塞在嘴里,嘴里鼓鼓囊囊的,也不说话,更不敢嚼出声音来,悄悄地慢慢地蠕动来把枣吃掉。有时候,泡着一大盆枣在还没有包的时候,就下去了不少,幸好枣是自家树上摘的,还有富余的可以接着泡。但即使如此,被母亲发现了也会数落几句的。
那时候,真的穷。当然,家家户户的都不富裕。粽子,在当时也算是一种奢侈品,这是端午节里最贵重的礼物,它和白糖,红糖,麦乳精一样,应该列入奢侈品的行列。因此每次都不会包太多的,糯米也是不便宜的。主要的还是为了尝尝鲜儿,只是后来随着日子的不断好转,粽子才被包的越来越多,有时候一顿饭就是吃粽子,是不配备其他主食的。
小时候,母亲把粽子全部包完,就放进一口大锅里,把炭火烧的旺旺的,煮上好久好久。粽香扑鼻,惹得我们心里痒痒的,总是不时地问母亲,粽子什么时候才能熟。记忆中,总是到天擦黑的时候粽子终于煮熟了,想多吃母亲不让,说,明天端午,明天再吃吧。于是很不情愿地上了床,盼望着天赶快亮起来。偶尔,粽子煮好后,妈妈看着我们实在太馋嘴,也会给我们每人尝一个,说是不能多吃,怕不好消化的。于是,我们就在弥漫着的粽香里甜甜地入睡了。
好的糯米雪白、透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尤其是煮熟了之后,能够闻到一种粽香。夹杂着一股枣的味道,更是让人垂涎三尺了。那时候,记忆中,粽子只有一种,就是糯米和枣。不像现在的花样千奇百怪的。那时候,包粽子也是一项技术活,每次看到母亲在裹粽子,手法娴熟,一般是两片或者三片粽叶,先卷成一个小筒筒,灌进去糯米和枣之后,再用一种兰草的叶子系住。不像现在还用绳子来捆。当然,这也是买来的,一般和粽叶一块儿就有卖的,这种叶片细且长,韧劲很足。
随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粽子的花样也越来越多,其中,北方的甜粽子,南方的咸肉粽,一度还成为争执的焦点。习惯了北方的甜粽子之后,对于南方的肉粽还是很难吃惯的。总觉得没有了粽子本来的味道,显得有点“不伦不类”了。当然,各地的口味不同,祭奠的模式不同,对于粽子的吃法和内涵也就不足为怪了。乡俗总是在不断地沉淀之后,才能得以相传的。而对于粽子来说,也是如此了。
常常思念着家乡的一种美食:糯米红枣的粽子。因为是用粽叶包裹的,自然就有一股浓浓的粽香。小时候,即使过了端午,有时候在赶集的大集上,也能碰到凉糕,买一块,回家拌上白糖,凉丝丝,甜滋滋的,让人回味无穷。如今虽然也有卖凉糕的,但早已经没有了儿时的味道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了,看见各大超市里促销的不同品牌各种口味的粽子,我还是想念家乡的红枣大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