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宕两个多月后,2020年全国“两会”正式开幕,在这个被疫情扰乱的特殊时期,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提醒着世人,中国正在努力回归日常,无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以及个人的。
这是一次处于历史进程的“两会”,世界迎头撞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波诡云谲。中国转巨石于万仞,实力和定力,勇气和运气,彼此勾连,我们当下的每一个选择,都影响着我们未来的可能性。
人间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增长,是这次“两会”的头号话题。世界经济进入衰退已毫无疑问,中国经济增长尚未转“正”,中小企业、产业链、稳增长和(港股00001)保就业,全都处于转危为机的要津渡口,牵一发动全身。全球流动性洪水滔滔,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如何因应,赤字货币化讨论烈火烹油,争论的无非是增长几何。
疫情对中国经济是一次压力测试,我们虽然经受了测试,但全年增长,最乐观的估计也只是3%-4%。一切问题都是发展问题,这是我们渐进式改革的信条,增长不足就会触及不稳定。“两会”是否以及如何定义今年的增长目标和刺激力度,新基建和大消费怎样细化,决定着全年的市场预期。
改革,与增长如影相随,既在短期内与增长存在着消长,又在长期内护佑着增长的潜能。“两会”前,新时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万字长文公布,涉及方方面面的硬骨头和深水区,为今年注入了强烈的改革预期。“两会”将如何讨论和表决相关改革事宜,人们对此的关注不亚于增长。我们反复强调,越是“压力山大”,越是要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将对冲掉气势汹汹的外部不确定性,消弭内部的明斯基时刻。
民法,是今年“两会”的明星话题。提交人大审议的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也是公民权利的百科全书。市场经济越是发展和成熟,对于法治和权利的公共产品供给越是渴望。民法典是保障公民私权的国家大法,保护私权的另一面,就是为公权力划定边界。这代表着国家的态度,稳定着一个个具体的市场主体的预期。有恒产者有恒心,而恒产有赖于民法的清晰和强有力的保护。在这个外部敌意泛起的特殊时期,凝聚人心何等重要。
治理,也是“两会”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它跟新冠疫情防控有关,又不仅仅简单等同。正如中央指出,疫情暴露出我们治理能力的一些短板和不足。经此一“疫”,我们如何总结和改进,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任重而道远。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两会”是个窗口,人们希冀从中寻找并不断强化。现代经济,预期自我实现,信心是投资和消费的函数,是增长和改革的变量。信心,不是原因,是结果。
浮云散,明月照人来。
对处于历史进程的这次“两会”,我们屏息关注,不肯忽略每一个细节。
来源:北京商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