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不以股权为目的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 99.9%的天使投资人一致认同
创业最关键的是团队!团队!团队!
团队最关键的是两点:有没有团队;有没有掌控公司的核心人物(控制最关键)。
股权分配一般存在的问题:
1、股权平均化(共同创始人) - 导致的问题:决策机制僵化,股东内讧。
2、持股人数多 - 导致的问题:股权分散,效率低下。
建议:利益结构应该合理,贡献要正相关。初始持股人数建议不超过3人,该拿大股的应该拿最大的股份,不该拿股份的人就不应该有股份。比如销售型公司,负责销售的创始人占股份多一些;产品型公司,负责研发的创始人就占得多一些。基本的原则就是股权只发给不可被替代的人,可被替代的人不发放股权。初期可以创始人代持。
案例:
1、真功夫的蔡达标和潘宇海各占50%,引入pe以后,是47%对 47%;对等的股权分布是一枚定时炸弹,为内部股权纠纷埋下了隐患。
2、海底捞早期时张勇夫妇和施永宏夫妇各持50%股权,张勇从先 后离开公司管理岗位的施永宏夫妇手中购买了18%的股权,张勇夫妇成了海底捞68%(超过三分之二)的绝对控股股东。
3、赛富基金几次投资雷士照明后,2008年总持股比例达到了 30.73%,超过持股29.33%的创始人吴长江,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为日后轰动的公司控制权争夺埋下伏笔。
融资和股权稀释
1、在刚启动、没有任何投资进来的时候,建议团队里面大股东能保持不低于 60%的股份。
2、一个创始团队从开始创立到最后上市,两到三轮的融资。可能第一轮稀释 15%到20%,第二轮和第三轮再分别稀释10%-15%。
3、境内上市:如果上市时创始人持股比例30%左右,初始持股不建议低于60%。
4、境外上市,比境内稍微灵活一些,上市时候创始人持股比例就10%左右也很
常见,初始持股比例可以稍微少一些(jd-18.4%;alibaba-8.9%;baidu-16%.)。
贡献
1、能力型:可以和公司共同成长的创始人,为核心创始人。
2、资源型:掌握一些流量或者有一些客户关系,在创业初始特别重要,但是公司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重要性就会降低,股份不宜过多。
后面我会再给大家普及,在融资过程中,股权是怎么一步一步被稀释的?
关注今日头条号:“吴粟田的话江湖”,更多内容将会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