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的沿海滩涂面积占全国的七分之一,而盐城就占了全省65%以上。全市海岸线长582公里,滩涂683万亩,并且以每年一万亩的速度增长。”盐城市滩涂局开发处处长李玉林说,目前盐城所有的滩涂中有效使用率接近80%,其中潮上带已经开发了95%,潮间带为60%,辐射沙洲的开发也已拉开了帷幕。新一轮的滩涂开发热潮已然到来。去年年底,上海中运在大丰圈地3万亩投资工业加工,年后上海华联一口气买了大丰沿海6公里的滩涂开发旅游休闲,仅上个星期印尼金光纸业又投资10个亿在大丰圈了32万亩滩涂做林业基地……正在洽谈中的福建、浙江方面的投资也纷纷把目光抛向了这片曾经野菜都难生长的盐碱地。
盐城沿海滩涂的开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由于滩涂地的开发成本较高,加之原有交通条件的不完善,当时基本没有外来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这一领域,仅有的几家企业都是政府投资或集体贷款上马的水产品养殖企业。但由于1993年杆状病毒的肆虐,导致了对虾养殖业的毁灭性打击,企业投资信心大打折扣,滩涂开发由此陷入长达十年的低谷。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滩涂”几乎成了“废土”的代名词。
去年年底,盐城市相继完成181公里的沿海等级公路以及东方湿地公园规划后,滩涂开发又迎来了勃勃生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土地价格的相对低廉,越来越多的资本将目光投向了沿海滩涂,其中唱主角的便是民营资本。对于外来资本热抢滩涂的原因,盐城市滩涂局局长卢峰举了个例子:前不久重庆制药集团斥资亿元圈了数万亩滩涂,用来种植制药原料的田青椒。而在沿海开发程度较高的浙江、广东、山东等地,这笔资金根本拿不到相应大小的地。“开发起步晚,对我们来说恰恰是一个优势。以前一些地区沿海开发竞争激烈,为吸引资本什么项目都上。现在物以稀为贵,我们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项目开发,有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上。”
滩涂地虽然土地贫瘠,但如果因地制宜,将形成不断扩大的“滩涂效应”。盐城绿苑海蓬子开发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海水蔬菜便是“非滩涂不可”的特色农业项目。海水蔬菜“不与农田争土地,不与淡水争资源”,其经济价值远高于普通农作物,而且耕作三年后将使盐碱地改良为优质土壤。目前该产品风靡沪、宁、京等地市场,其最佳生产基地便是沿海地广人稀适宜大规模种植的盐碱地。而上海方面投资的大型度假村“斗龙山庄”,其最大卖点便是沿海滩涂的“湿地风情”,目前正在大丰沿海开发的旅游休闲项目更是看中了这片生态资源没有遭到任何破坏的“处女地”。
投资理念中的“扎堆效应”为新一轮的滩涂开发推波助澜。
“以前总抱怨自家的沿海资源先天不足,人家可以做深水港,而我们只能长芦苇,其实这是个认识误区。盐城的沿海滩涂面积大、气候佳、生物种类繁多,是全省最大的后备土地资源。如果能有效运作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海上苏东、黄海明珠将不再是梦想。”卢局长认为,充分利用湿地滩涂的特点,着力开发旅游、特色农业等绿色产业,盐阜大地的广袤滩涂将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饭碗”,“白花花的盐碱地也能长出白花花的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