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盐城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有经验的作者,总是善于在驾驭舞台节奏中,取得处理结构的自由

2019/9/29 3:29:47发布116次查看

根据个人体会,一个八场大型剧本,“头”(“ 起”)不应超过三场,“腰”(“承”、“转”)不能少于四场,“尾”(“合”)则以一场或不足一场为宜。譬如《十五贯》,前三场(从“鼠祸”到“冤狱”)是“头”,中四场(从“判斩”到“测字”是“腰”,后一场(“昭雪”)是“尾”。《春草闯堂》则有所不同,“头”只占“锄奸”“闯堂”两场,“腰”则从“坐轿”开始,经过“证婿”“堂争”“改书”“送婿”,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场“认婿”。由于“认婿”介于“转”“合”之间,“腰”与“尾”就在这里平分秋色。
前半场仍是“腰”,后半场才是“尾”。从《十五贯》和《春草闯堂》这种场次安排中,可以说明:一,两者比例虽有不同,但都保持整体平衡,因而各有千秋;二,“头”的篇幅少则进戏快,“腰”的场子相应增加戏就多,“腰”与“尾”同处一场,就有可能在全局性的转折之后,出现一个更为挺拔有力的结尾;三,场次比例,虽然可以因戏而异,适当调整,但大体上仍以不超过上述规范为宜,否则必将影响结构的严谨性。《四进士》因“头”长而显得前几场拖拖沓沓,致使今天上演不能不从“柳林写状”半路杀出。
《群英会》到《借东风》之间的若干场戏,则因结构松散,使得腰部疲弱无力。即如大家公认的优秀剧目《打渔杀家》,也因“头”长“腰”短失去。平衡,而给人以前三场戏既平且“温”之感。当然,“头”“腰”“尾”比重是否匀称,属于结构形式问题,并不能代替人物刻画或情节安排,但是,形式匀称与否毕竟可以反作用于内容。因此,我们在确定分场结构的同时,有必要衡量一下“头”“腰”“尾”之间的比重,看看它是否符合匀称的规格。我觉得,这不仅有助于结构的严谨,对于运用集中法则来讲,也是大有好处的。
黄佐临同志讲,戏曲艺术有四大特点,流畅性是其中之一。此论极有见地。戏曲的流畅性表现在内容或形式的众多方面,因而也从众多方面对我们提出相应的要求。就结构来讲,至少包括下列几点:一,情节连贯;二,接榫自然;三,首尾呼应;四,脉络分明。对于情节连贯,要有正确理解,连贯不等于“走马灯”“拉洋片”,因而不排斥跳跃。不过,必要的跳跃,有利于情节连贯,不应有的跳跃,也会有损于结构严谨。如果说,传统剧目场子安排有时失之于“水”,, 那么,今天某些新编剧本结构,则又病在于“跳。
尽管“跳”的表现形式各自不同,而且大都出自主题或人物的需要,但,是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跳”,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戏曲结构的流畅性。这个问题也许很难解决,也许可以解决而作者还缺乏足够的经验。据我想,情节跳跃和结构流畅,并非不可调和,《赵氏孤儿》时间跨度十五年之久,前因后果,有话即长,中间岁月,无话即短,在场次安排上仍然达到连贯与跳跃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过分地强调其它方面的各种原因,而对结构的流畅性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或则缩短时间跨度,或则减少跳跃层次,《赵氏孤儿》以及其它优秀剧目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都是值得借鉴的。
“接榫”的主要作用,在于促使连贯与跳跃的对立统一,因而也是衔接“头”“腰”“尾”的必要手段。接榫,有着各种不同的手法,譬如《十五贯》就是在法场之前,加上一个狱官提解熊友兰说明即将服刑的垫场,为即将出场的况钟做好铺垫,也解决了第三场《冤狱》与第四场《判斩》之间时间和情节的跳跃一一也就是“头” 与“腰”的脱节。《猎虎记》②从“赖虎”到“公堂”,情节并无跳跃,我们却在公堂之前,加上一个孙立路遇解珍、解宝押赴府衙,乐和赶来报信的过场,用以交待孙立与乐和以及孙、乐与二解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对待这一事件的态度。
下一场孙立、乐和在公堂出现,观众就知道他们何所为而来,乐和对待知府的那种表面上驯服,骨子里刁钻的态度,也就更为观众所理解。它如《四姑娘》场与场之间都有一个幕外戏,每个幕外戏又都是一个作用不同的“接榫”。例子甚多,不再列举。总之,优秀的剧目大都具有流畅性的特点。场与场、环与环之间,严丝合缝,血脉畅通,往往得力于接榫自然,而接榫又大都来自于垫场、过场和幕外戏,就此而言,严格的分幕形式,对于戏曲结构的流畅性来讲,多少是有所影响的。首尾呼应,主要表现为“头”“尾”之间的因果关系。
而这种关系又必须围绕着以“腰”为主干的中心事件,通过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的内在联系,才能一线贯穿、脉络分明地表现出来。“头”“腰”“尾”不论局部或整体,都应该而且必须尽可能地体现流畅性的特点,因此就要在分场结构中,防止出现那种停滞、扭曲、中断、臃肿等等不利于流畅性的场面,而前面提出的几点要求,也就值得参考了。疏密、虚实、明暗、张弛的对立统一,体现,了戏曲结构的另一特点一一节奏性。“起承转合“不能超脱舞台节奏的规范;‘头”“腰”“尾”要受舞台节奏的制约;分场结构的疏密相间,虚实照映,明暗处理,张弛调节,无一不与舞台节奏密切相关。
戏曲结构的节奏性,对观众来说,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对剧作者来讲,却又是必须掌握的一把尺子。为什么同样的题材却会产生不同的结构?为什么同样的内容竟会出现各异其趣的技术布局?所有这些,我想除去思想、生活以及其它种种因素之外,大都与剧作者掌握舞台节奏的功力有关。这就是说,节奏制约着结构,结构又反作用于节奏。因此有经验的作者,总是善于在熟悉、把握和驾驭舞台节奏之中,取得处理结构的自由的。

盐城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